相关阅读
(相关资料图)
益阳日报全媒体讯(记者 卢静 通讯员 戴景晟 刘芬)消失近30年的江豚重现南洞庭湖,世界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筑巢繁衍,“水中熊猫”中华秋沙鸭多次被监测到在南洞庭湖区域成群出现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此嬉戏玩耍,安居乐业…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湿地,成为我市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真实写照。近日,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具《推荐函》和《国际湿地城市推荐书》,正式推荐益阳市申报国际湿地城市。
近年来,我市深入推进洞庭湖综合治理,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,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修护工程建设,优化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体系,创新自然教育形式和载体,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的意识,绿色发展名片越擦越亮。全市共有1个国际重要湿地、7个国家湿地公园、1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,湿地总面积18.85万公顷,湿地率15.3%,湿地保护率65.32%,湿地率和湿地保护率均居全省前列。
成绩来之不易。多年来,我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健全制度、加强巡护、培养人才、搭建平台,严格保护现有湿地资源。全市共设置湿地资源固定巡护线路37条,总里程1036.3公里。逐步与中国科学院、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深度的协作机制。常态化开展涉及全市湿地水、土壤、生物等40余种因子的调查监测工作,全面开展湿地资源监测工作,先后记录到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和黄胸鹀两种,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一次性发现23只,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野生鸳鸯亚成体和黑翅鸢两种,国家“三有”保护动物红颈瓣蹼鹬、白腹蓝鹟、灰头鸦雀三种,江豚和麋鹿频频现身境内水域,进一步丰富了全市湿地生物多样性。
不断加大退养退耕还林还湿、小微湿地建设力度,努力拓展有潜力的湿地空间。资阳区实施退耕还林还湿工程,总面积20.95公顷,每年可净化724.89立方米农业面源污染水。南县中鱼口镇育红村育新电排渠入河口处实施的小微湿地建设项目,通过对育新电排渠入河口及两岸生态修复措施建设,修复育新电排渠入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,打造湿地生态水质净化体系。
科学推进杨树清退、湿地恢复和大通湖水环境治理等工作,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。2017年以来,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清退杨树23.95万亩,建立了蒸钵湖、朗山湖、七星洲、白泥洲、北胜洲等湿地修复示范点。大通湖区按照生态环境部“一点两线三减一增”的要求,大力推进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,对入湖河口实施多级人工湿地改造,恢复湿地面积2290多亩。
如今,全市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,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,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、二级保护动物37种,一级保护植物1种、二级保护植物4种,被列入IU C N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3种、濒危物种3种,每年吸引300多种数十万羽候鸟来此越冬、繁殖,辽阔的洲滩更是中华秋沙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地,被誉为“候鸟天堂”。
关键词: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3-08-14
2021-12-02
2021-12-02
2021-12-02
2021-12-02